電影的發明

動態影像的先決條件:

一) 了解人類的眼睛(每秒不少於16個且差異些微的快速影像) 費納奇境

二) 快速連貫的影像,投射於平滑表面的能力

三) 運用攝影術將連續影像製作於潔淨表面的能力

四) 將照片印於一個柔韌的片基,以便能夠快速地通過照相機

五) 找一個適合攝影機和放映機的間歇機械裝置

1890年代,所有電影發明必須的科學技術,都已研發完成。

早期電影拍製與映演

1890年 維多利亞時代末:廉價的視覺娛樂

早期只有一個鏡頭,靜態記錄動態。不同的鏡頭→獨立影片。

劇情簡單。內容:非劇情、紀錄實物、異國風情的旅遊短片。

演映商的特色:

早期:無字幕、無文字說明→仰賴節目的組合

1) 節目安排:全組鏡頭放映

2) 音樂配效:

a. 鋼琴師演奏、管旋樂演奏

b. 環境雜音(配合音效)、留聲機(音樂插曲)

c. 演講方式(描述)

1898年 對節目播放型式的控制權失去優勢→(用電影講故事)開始多重鏡頭組成影片。

第一個前10年電影由法、英、美掌控。



國際電影的重要人物

一) 愛迪生 Thomas Edison

1876 自開公司

1877 留聲機

1879 白熾電燈電燈泡

1879 發電廠

1887 建立發明工廠

1888 影像紀錄、

1891 西洋鏡並取得美國專利

1893 「黑瑪莉」開始製片

1894 紐約建立第一個西洋鏡影片展示館(一台一個人看)



二) 路易與奧古斯都˙盧米埃 Louis and Auguste Lumiere(電影之父)

1895 每秒16格拍攝影片,成為國際間標準的影片平均速度。

1895.3/22 公開發表試映片

1895.12/28 對外公開放映第一部影片《工廠下班》,電影變成全球營利專業。



三)喬治˙梅禮葉Georges Melies

把舞台劇的劇本、服裝、演員等運用到電影中

1897 建玻璃密室攝影棚

要求質的電影工作者

特效 + 剪接 + 手續

1905大公司隨之而起,所以他1912停拍

1896-1906 短短十年拍了500部片,其中超過三分之一已遺失。



四)Edwin Porter(劇情之父)但有爭議

1980 電影剪輯原創者

《火車大搶劫》史上第一部警匪片

影響好萊塢走劇情片

http://tw.search.yahoo.com/language/translatedPage?tt=url&text=http%3a//www.earlycinema.com/pioneers/porter_bio.html&lp=en_zt&.intl=tw&fr=fp-tab-web-t



電影國際性擴展1905-1912

法國

1904 歌劇院、音樂廳、租賃戲院播放

1905 較穩定。電影專屬建立、製片量大增。內容與形式皆有創新、突破。

法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電影工業,也是最大供應商。

百代利用垂直/橫向整合→控制市場。

策略稱霸國際市場(競爭對手高蒙)

1) 垂直整合:一公司獨自控制兩種以上的電影工業行為(製片、發行、放映)。

2) 橫向整合:專門擴張電影工業的某一部門。例:在新地點設立發行辦公室。這期間,法國電影工業蓬勃發展、大型



美國

《五分錢戲院》的興起 因為移民潮

1905-1907戲院快速上升

特色:

1) 容納不到200個座位

2) 15-60分節目

3) 僅一部放映機

4) 換片間歇會有歌手演唱

1905以前 五分錢普及社會各階級(美移民潮)

1908 成為主要影片放映

興盛原因:

1) 常態性娛樂:時事轉為故事影片

2) 電影製片人改採租賃而非銷售(雙贏),一週內可更換2~3新片(甚至每天)

3) 不受季節限制,價錢便宜及方便性

4) 影片配合聲音映演

補充好萊塢五大老

這些人在1910創始好萊塢片場制基本架構,Warner brother、Universal、MGM、Paramount、20th Centry-fox

電影專利公司:

1920/2月愛迪生、AM&B成立MPPC電影專利公司

遷移好萊塢,因為天氣關係

1910初Los Angies成為美主要電影製作中心、片場制度→美電影拍攝基礎。

好萊塢被形容為「工廠」,以生產線的製作1910-1920小片廠合併為12個大片廠,今仍在美電影倒向「敘事形式的電影製作」、「古典好萊塢電影」→複雜的格式、制式化。



古典好萊塢電影

1904 美逐漸導向敘事影片

美拍攝的標準:

1) 強化事件的因果/空間/時間關係

a. 電影拍製逐漸安排一個敘事原因與結果的連串

b. →一個事件導致一個結果→這結果造成一個效應→以此類推

2) 剪接

a. 多重鏡頭的運用、連戲性是早期剪接重要運用

b. 插卡字幕:i)說明字幕

       ii)對話字幕

3) 攝影鏡頭與場景燈光設計

人物心理



連戲剪接系統:

1) 交互剪接:來回輪替兩個以上不同的地點,強調同一時間進行不同事件剪接(關鍵人物D.W Griffith)

2) 分析剪接:將單一空間分散成數個獨立畫面的剪輯

3) 連戲剪接:一種聯繫敘述事件連續和清楚的剪接系統。聯繫剪接仰賴鏡頭與鏡頭之間流暢,動作、銀幕方向、人物位置一致。

a. 維持銀幕上一致方向

b. 主觀鏡頭(安排在眼神或手勢)

c. 180度線的規則(保持共同空間與銀幕方向感)



美佔領世界市場

電影發明1890

五分錢戲院1905-1907

片廠制度1910



美佔世界市場優勢:

1)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

a. 法國製作休止,員工送往前線作戰 

b. 1916義大利參戰

2) 探取直接推銷美國電影策略

  直銷海外版權賣給出口商,倫敦成為美國電影國際流通中心

3) 製作預算提高

好萊塢佔有兩個優勢:

a. 美國電影平均製作預算世界任一國家高

b. 進口一部美國影片要比本土製作影片便宜



美國電影收入主要來源是「國內市場」,國外則是多餘的零用錢。



國家電影的興起─德國表現主義

1918-1933至少有三個前衛電影運動及獨立製片實驗電影在商業電影工業中興起

戰爭瓦解影片量



電影運動1918-1933

法˙印象派

德˙表現主義派→影響強、廣

蘇聯˙蒙太奇



獨立表現主義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電影工業:

1912被外片主宰

社會改革者認為電影檢查者為電影不道德,將電影貶低娛樂形式。

1913 『作者電影』(畫如其人)文學為主,非原創

1914 式微

1916 全面禁海外片,激勵本土電影工業

1918-1933 電影工業僅次好萊塢;納粹奪權(與表現主義有關)

1920-1926 興起表現主義運動



德國電影工業強盛之因:

1) 禁演外國影片

1916-1920 政府禁,製作公司25(1914)增至130(1918),到了1921近有300家

2) 成立Ufa (Formation of Ufa)

3) 惡性通貨膨脹

戰後賠償,金融陷入混亂。但出口有利電影公司以較低的價格銷售影片到國外,提升競爭力。

4) 反德情緒化

1922反德情緒減緩,比較願意接受德片



德國戰後電影類型與風格

1) 歷史巨片→強調華麗場景,歷史劇電影

2) 表現主義運動

3) 室內劇電影→以ㄖ常生活為背景,主要描述人類心理狀態的技巧



表現主義的由來:

第一次大戰後,為了抗議戰爭殘酷,用大膽的前衛手法表現。

19世紀藝術傾向「寫實主義」→注重外表。例:法國印象派繪畫

1908開始 歐洲興起



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大塊明亮、卡通式線條

主要團體:

1) 橋派

2) 青騎士

表現主義劇場:

常被左派劇作家用來抗議戰爭和資本主義的剝削。用最直接及極端的方式表達感情。

1920 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卡里加利博士小屋首映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02807174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22609370



表現主義的風格特色:

1) 劇情模式:

採過去時代和異國風味或驚駭幻想的元素。Metropolis。以人性黑暗面為訴求。

2) 形式風格:奠基在場面調度的運動

a. 場面調度的運用:

i) 場景

ii) 服裝造型

iii)

b. 強調單獨鏡頭視覺設計及人體形象相關元素表現性

i) 強調單獨鏡頭視覺設計:

『電影的影像,應該成為平面藝術。』

二度空間比三度空間重要

ii) 人體影像相關元素的表現性

c. 結合風格化平面、對稱、扭曲誇張、相似形狀並列構圖

i) 風格化平面→強調視覺感

ii) 對稱→強調整體構圖

iii) 扭曲誇張→技巧中最為明顯,尤以房子最著

iv) 相似形狀並列構圖→強調人物與週遭情境結合



其他電影技巧:

1) 剪接:連戲性、步調緩慢

2) 攝影:功能性、同一角度(視覺平直)



表現主義運動的結束

德國電影工業中期和晚期演變:

受戰後通膨保護德國電影工業,20年代德國電影公司迅速擴建片廠。

→Ufa擁有全歐設備最好的大型片廠

→開創虛設透視和模型

→採用最新照明設備

→鬆綁的攝影機

1924幣值穩定,通膨解除。德國電影工業進行裁減,超級預算不在常見。



表現主義式微:

1. 最後兩部分預算過於龐大

《浮士德》、《大都會》使Ufa瀕臨破產(1925、1927兩次財務危機)

1927只剩少數電影工作者,保有興趣拍攝表現主義電影。(1920-1924表現主義繁盛期)

2. 表現主義電影工作者離開德國到好萊塢

表現主義電影人才流失(導演、演員、場景設計師、服裝設計師等)

3. 德國文化思潮的演變【新即物主義(New Objecctivity)】

1924結束表現主義繪畫(1905持續5年)

強調寫實主義與冷酷的社會批判



新即物主義

繪畫:排斥表現主義扭曲情緒表達方式,強調寫實主義與冷酷的社會批判。露骨的政治諷刺漫畫被視為核心精神。對當代德國社會現實的關注,使之脫離表現主義。

攝影藝術:

新即物主義電影創作:

G. W. Pabst

與新即物主義相關的是『街頭電影』,常揭露社會病態,如娼妓。



場面調度

『將動作舞台化』,被引申為導演戲劇的能力。意指導演對畫面之控制能力。

何謂:包括與舞台藝術相同的元素;只導演為攝影機安排調度某件事件的場景以利拍攝。

1. 場景:

電影場景扮演的角色比以人物為主的劇場場景來得重要。電影不只是人物事件劇情的容器,也可以

真實場景 在現成景物中挑選

造景 在攝影棚架構景物

※真實場景:並不代表真實性,要抱持質疑態度。真實場景≠真實性。

2. 服裝與化妝:

a) 突顯人物的特性、輔助劇情發展

b) 戲服與場景的

c)

風格化

平庸寫實



3. 燈光:

照明 明暗影響構圖,也能引導觀眾注意物體或動作。亮光引起注意,陰影掩飾細節。

利用光景修飾物體 強光:以醫道強光投射在表面。

Tarkovsky

4. 人物的表情及動作:

場面調度賦予這些『人物』表達情感、思想及動感能力。



20年代的蘇聯電影

法國印象派和德國表現主義在1920年以前

蘇聯蒙太奇運動1920中期才出現

1917布爾什維克革命後,蘇聯政府雖可控制,但還不能拍電影。

1925開啟蒙太奇運動成功在海外賺錢。



革命後的蘇聯電影時期

1. 1919-1920戰爭共黨時期::正內戰電影工業苟延殘喘

a. 1917俄國經歷兩次革命:

i) 二月革命:對電影沒有帶來太大的打擊。《十月》推翻沙皇貴族統治,成立改革派臨政激進布爾什維克政府Bolshevik party希望實踐馬克思主義革命,幫助勞工與農民取得政權。

ii) 十月革命:1917年10月列寧領導二次革命,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就馬克思主義教條而言,電影工業應該國家化,由政府掌控,但十月革命後Bolshevik尚未採取行動。成立人民教育委員會管理機構(納孔普洛斯)掌管電影工業。

b. 1918受兩個打擊:

i) 缺乏製作生產設備:須耗鉅資向外國採購。

ii) 缺乏原料

以上兩項,大多為新聞影片和政宣短片。(1910-1920)

c. 1919-8月列寧將蘇聯電影國家化:宣傳列車策略,幫助政府宣導國家主體意識。

d. 1919國家電影學院:人民教育委員會設立

e. 1920庫列雪夫工作室Kuleshov workshop:

Lev Kuleshov加入該校,組織庫列雪夫工作室,培育蒙太奇重要演員及導演。

Kuleshov workshop 將究電影膠捲重新剪輯,開拓新的電影剪輯藝術,稱為Kuleshov effect庫列雪夫效果。



2. 1921-1924新政策時期:以帶領國家渡過危機為主,電影工業逐漸復甦

a. 1921 Lenin發表兩個聲明(1870-1924)促使蘇聯電影拍攝路

i) 列寧比率

ii) 『所有藝術當中,對我門而言,電影是最重要的。』

對大部分未受教育的勞工、農民

b. 1922政府設立中央專權發行機構,高斯影業

c. 1922政府簽訂拉派洛

d. 1924 Kuleshov workshop拍第一部劇情片



3. 1925-1933成長、外銷、國家逐漸掌控時期:蒙太奇運動開始到1928實施年計畫政府全面掌控電影工業而終結。

a. 索夫影業Sovkino

1925政府設立Sovkino

政府要求:

i) 全面取得蘇聯影片

ii) 持續以數以千計的流動放映機到偏遠地區播放,同時在都市設立戲院。營運虧損

b. Sovkino製作Potemkin 1925,蒙太奇運動第一部揚名海外作品。

c. Sovkino轉向出口的二項目標

i) 提攜新生代蒙太奇電影,爭取西方觀眾。

ii) 製作共產主義政府意識型態,向民眾宣導。

d. 1927-1930政治內容及前衛形式創新,受國內外推崇。『形式主義』加速終結蒙太奇。



構成主義

構成主義與蒙太奇電影運動關係密切,成為新視覺藝術潮流。

由來:

受法國立體未來主義及義大利未來主義的影響,在蘇聯形成立體未來主義及至上主義(偏向抽象心靈風格)潮流,攻擊所有傳統藝術形成。大多藝術家支持政府並思考政治與藝術該如何結合,構成主義利用新的藝術正圖表達蘇聯全新的社會。

宣言:

1. 利用藝術實現社會功能:

藝術一定要實現社會功能。藝術家不是具有靈感的幻想者,而是利用工具、理性、科學方法進行創作工程師。

2. 將藝術作品比喻成機器:

以前藝術品視為具有有機體成長特性的植物;強調藝術品事由零件組合而成,而這過程被稱之為蒙太奇(透過鏡頭剪接成一部影片)。

蘇聯共產主義強調人類勞動的尊嚴,工廠與機械成了新社會的象徵。

3. 利用藝術品作為政宣目的:

認為藝術品可以精算出來,用來引發特種反應。

補充:

Kuleshov 1899-1970

Kuleshov workshop提供學生練習表演,模擬電影、排演。

Kuleshov Effect

抽象開場鏡頭引導觀眾從不同鏡頭,推斷其中空間與時間連續性。電影工作者建立了一個不存在的時間或空間。

實驗的重要啟示:

電影觀眾的反應並非單一鏡頭,而是對蒙太奇或鏡頭有所反應。這樣的概念,成了蒙太奇電影工作者理論及風格核心。

重要導演:

1. 艾森斯坦Sergei Eisensrein 1898-1948 (理性)

著作:《Old and new》、《Strike》、《Oktyabr》、《Battleship Potemkin》

論點:概念最複雜。元素與元素之間的衝突是需要的。

鏡頭不該被視為連接,而是製造彼此間的激烈衝突。(正+負=綜合體)



蘇聯蒙太奇電影的故事結構與剪接形式

蒙太奇故事結構:

1. 以革命運動起義、罷工、鬥爭作為題材:

手法強調肢體衝突;宣導Bolshevik doctrine教條。

2. 不重視以個別角色作為劇情肇因的動力:

以社會勢力做為肇因與效應的來源。角色人物的反應不是因為個人獨特性格使然,而是以動員不同社會階級成員。



蒙太奇剪接:

最大緊張爆發性。將單獨動作分割成多重角度剪接。



蒙太奇策略:

1. 重疊剪輯:

一個鏡頭完全重複,或部分重複之前的鏡頭。當數次鏡頭重複使用這樣的剪輯方式,使螢幕上發生事件的時間明顯增長。

2. 省略剪輯:

與重疊剪輯相反。一個使事件的其中部分被刪除,使其發生的時間縮短。

3. 快速律動剪輯:

通常用來傳達快速韻律或強化暴力的緊張動作。例《亞洲風暴》、《母親》

4. 交互剪輯:

來回輪替剪接兩個以上不同的地點→古典好萊塢

強化觀念→蒙太奇手法

5. 非劇情相關鏡頭插入:

任何屬於電影故事裡的時間與空間元素稱之為劇情相關元素。

非劇情相關元素是指不存在故事內的元素。

6. 智識蒙太奇:

透過衝突製造效果,把沒有明確因果關聯的鏡頭並列,引導觀眾將一般性概念連貫在一起,產生新觀念。

※ 愛森斯坦:

正反衝擊之後所產生的綜合體超越之前的元素。使觀眾自己產生新觀念,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蒙太奇運動的結束:

1. 政府官員指控蒙太奇電影工作者『形式主義』

2. 官方政策削減蒙太奇電影對外輸出貿易

3. 電影工作者劇本審查與資金取得日益困難

4. 實施第一個五年計畫

5. 成立Soyuzkino索猶影業,更加電影工業集中化

6. 重要蒙太奇電影工作者及現代主義藝術轉為易懂的創作風格



20年代國際趨勢

電影歐洲:

第一次世界大戰

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l 1922/3德國表現主義受歐洲重視。

1920初 全美約有15,000家戲院



泛歐電影(歐洲電影):拋開成見,將全歐洲的市場團結成歐陸市場。

1924初步合作

1. 歐洲盟國合作:

1924 Ufa與法國發行商,同意出品彼此的片。

2. 加強影片國際流通

電影星可自由在各國做工。德國片第一

3. 進口配額限制

德國1925

法國1928

英國1927

1924-27建立歐陸市場基礎,削減美片數量。



歐洲策略受挫原因:

1. 有聲電影的開始

1929出現,對白產生語言隔閡,加上觀眾都希望聽到自己的母語。歐洲各國競爭又起。

2. 經濟大恐慌

1929經濟大恐慌,許多企業與政府傾向國家主義。



國際風格

因製作互通,國際間出現了混合三種運動的前衛風格『國際風格』。代表作1928聖女貞德。



主流工業之外的電影實驗

實驗電影:

現代主義風格Cubism, Abstract art, Futurism, Dadaism, Surrealism。



共同特色:(國際風格&實驗電影)

1. 片長短

2. 都是再電影工業之外製作拍攝

3. 忽視商業劇情影片慣例模式

4. 資金通常來自電影工作者本身或贊助人

5. 電影俱樂部或特殊電影院提供放映場



六個主要趨勢:

1. 抽象動畫

2. 達達主義電影

3. 超現實主義

4. 純粹電影

5. 抒情紀錄片;城市交響曲

6. 實驗劇情片



達達主義

以漫無目地的想像作為藝術創作基礎,利用拼貼collage技法,將不同的元素結合在一起,並以奇怪方式陳列。如Duchamp 的『成品』藝術ready made。最具代表作:機械芭蕾。



超現實主義

兩者(與達達主義)都輕視正統傳統美學。超現實主義尋求探索潛意識心靈意境,特別布受到思考干擾。依循夢境裡不可思議的邏輯,追溯一個令人不安,並且強烈隱含「性」暗喻的故事。



好萊塢默片時代晚期1920-1920

連鎖戲院與電影工業結構

大公司利用『垂直整合』彼此競爭。

包檔(Block booking)發行牽制映演商租賃該公司發行影片,包含高票房與低票房影片。←好萊塢發展一套發行體制。

1929宮殿式戲院式微。



好萊塢片場電影拍製的精進與類型電影的多樣面貌以及從歐洲移居美國的頂尖電影工作人才帶來刺激。

Dark studio 『黑暗』影棚

類型電影:喜劇片Buster keaton、西部片→最受歡迎。



聲音的引進:

無太大成效,因為每個國家都想聽到自己母語的聲音,所以在執行上相當不方便。

1.聲音合影像難以達到同步。

2.戲院的映演廳無法因應揚聲機和擴音器的功能。

主導全球電影轉向有聲音的是美、德、蘇聯。



美國4個主要聲音系統

1928『聲音宣言』

反對聲音『被呆版運用於《高尚文化的戲劇》,以及其他拍攝下來的劇場模式。』

『唯有運用聲音的對立法,相對於影像片段的蒙太奇,才有能對蒙太奇加分。』



跨越語言的障礙

解決方案:

1.配音dubbing

2.除去對白以插卡字幕或剪入講述者以不同語言解說劇情。

3.多國語言拍製計劃。

4.對白配音與字幕subbtitle。



《大國民》深焦攝影、深度空間(片廠制度)

《創世紀》ㄧ鏡到底



戰後歐洲電影

義大利新寫實電影

延續二十世紀初期現代藝術主以的可能性。

戰後歐洲現在主義藝術電影的三種敘事形式:

1.客觀的寫實

追求段落、片段的生活劇情。藉由long take攝影手法將影片停留在持續的「真實時間裡」

2.主觀的現實

對記錄客觀現實的動機。也因為追求個人主觀的現實『個人特殊行為的心理因素』而得以平衡,在50年代及60年代極為明顯。

3.作者式的評論(ex《鏡子》) ←最難的

一種來自影片世界以外情境的感覺,引導觀眾劇情言外引伸的看法。(等於在畫面看不到的東西。←師說)曖昧性正是戰後歐洲現代主義藝術電影三個特色的重要效果,引發觀眾思考影片多重涵義。如Luis Bunuel, JeanCocteau, 高達



三種特色:

現代主義電影將自己定位在於比較容易理解的通俗電影,拍製風潮出現在1945-1951



義大利寫實電影

政府將電影視為娛樂、宣傳媒介

德˙納粹政權→電影國家化、政宣電影,強調狂熱納粹意識形態。Olympia

義大利˙法西斯政黨→法西斯政黨也想到用電影實施政宣,但無意霸佔媒體。最大的貢獻是提供完整硬體設備及訓練優良的電影工作者(導影、劇本家、技術員等)。



新寫實電影為何寫實:

1.有別於片廠製作電影:戰爭間片場嚴重毀損

2.批判、檢視近代歷史



形式的創新:

1.實景拍攝(並非絕對)

2.非職業演員、隨興構圖、拍製(並非絕對)

3.故事講述仰賴偶發事件,情節直線發展鬆散(事件時呈現:早晚)

4.強調故事主線甚於抽象理念

5.涵蓋日常生活中不疼的情緒,並將所有事件平面化在相同的層次

6.

7.

8.開放式結局(未說明結局如何,讓觀眾自我想像)













由吳佩茹整理而成 引用者 請標明來源 謝謝!











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夢夢 的頭像
    夢夢

    夢夢's 小人物天堂

    夢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